建行青岛市分行积极参与发放农民经适房贷款
加大“三农”服务力度 有效支持城中村改造
安居方能乐业。
城市的扩张不断蚕食着原来恬静的田园,原本赖以生存的土地已融入日新月异的城市,农民摇身转变成了市民,村庄的周边现代化高楼鳞次栉比,这些城中村的“市民”何以在日益繁荣喧闹的城市中栖身?
要买房 到建行
彷佛在梦里。沈庆之(化名),这个胶南经济开发区“城中村”原胶南大河东村村民,在近日拿到了由建行胶南支行提供的5万余元经济适用房贷款。
现在,他终于在这片曾经是世代旧居、现在是胶南市新城区里重新拥有了立足之地:通过自己左挪右凑的12万元,再加上建行提供的这笔经济适用房贷款,他现在可以买下由当地政府提供的一套经济适用房,这套限价房定价每平方米1959元,总计
沈庆之所在的胶南经济开发区管委位于胶南市城市新区,现有10个居委会、人口9.8万人,是当地政府各行政部门办公最为集中的城区,也是“城中村”问题尤为突出的地方,区内居民住房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作为城中村里的农民,也是城市化中的新市民,沈庆之原来世代耕作的土地早已融化到城市里。不过,身在胶南市区的沈庆之同样已经融入这个日益膨胀的城市,79年生人的沈庆之和妻子都已经转变成产业工人,他在当地一家服装厂工作,每月能领到1400元的工资,其妻也在当地的双星铸造有限公司工作,月收入1500元。
胶南市的房价现在早已经达到四五千元高位,对于由农民而转身为产业工人的沈庆之夫妇而言,拥有一个城里的家似乎比原来在村里盖几间瓦房更遥不可及。然而,幸运的是他遭遇了当地政府的开建经济适用房的“及时雨”。
恤民情 有政府
胶南市现有5个办事处,类似于城市里的街道办,仅仅沈庆之所在的胶南经济开发区管委就有23个自然村,城市的发展把原有自然村落纳入其中,自然也造就了大批的城中村,然而像沈庆之这样的第二代市民的居住问题开始凸现。
切实解决这些“市民”住房大问题才能缓解社会矛盾,创建和谐社会。反哺这些因城市化而催生的城中村新市民,便成为胶南市政府的一桩大事情,然而,政府似乎也有自己的难处。
“我们能做的就是划拨土地”,胶南经济开发区管委书记李敬云说道,“至于后续的资金,我们鼓励也希望能靠社会上的资金来介入。” 开发区管委经请示胶南市政府,规划出总面积约6.4万平方米的土地用于经济适用房建设。
实际上,当地政府也曾跟当地几家银行联系过经济适用房贷款的事情,结果似乎都卡在了银行的住房抵押、风险处置环节,因为这些经济适用房有10年禁售期。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钱似乎是当下各地方政府的共同心病,怎么能在划拨土地之外,让资金跑过来参与这项对于县级政府来说规模不小的惠民工程呢?银行会主动对接这项类似于公共事业的工程吗?
变则通 通则久
“关键是房子的10年禁售期问题,政府的初衷是尽量压缩这项惠民政策的炒作空间,防止这项政策走歪了道,成为某些投机者炒作的盛宴。”建行胶南支行朱光辉说道。但是就是这10年禁售期让许多银行望而却步。
好在与建行合作进行项目开发的房地产公司实力较强,是胶南市资产规模较大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具有一定的资金实力和较强的抗风险能力。而且,胶南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全权委托该公司进行开发建设、销售,并且双方正式签订了农民经济适用房委托代建协议,对于银行而言,这似乎不构成问题。
农民经济适用住房用地属国有划拔土地,定向销售给持有购房批准书的农民,政府出台的办法中规定农民购买经济适用住房,10年内不得上市交易,也会给出现风险的借款处置带来难度,即一旦借款人不履行借款合同,银行资金风险无以覆盖。
车到山前必有路。建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购房者、当地政府、开发商之间做工作,建行的来回奔忙最终解决了该问题,为向这些特殊客户的个贷投放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最大程度的保证了资金安全,防范了不良风险。
问题一经解决,建行便成为同业首家尝鲜的商业银行,建行现在已经办理该项贷款60笔,贷款金额350多万元,业务推开之后,还将陆续为周边30多个城中村的三四百户居民提供贷款服务;“中国建设银行建设现代生活”,随着试点范围的扩大,建行还将使更多的城中村居民告别逼仄的居住环境,更加满怀自信的融入城市化大潮。
- 附件下载:
- press.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