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聚焦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动态聚焦

建行:股改上市后再次刷新国际信用评级

发布时间:2005-12-13

建设银行的成功上市,引起媒界广泛关注和赞许,同时也受到国际权威评级机构的认可。近期,三大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Standard & Poor’s)、穆迪(Moodys’)和惠誉(Fitch)先后调升建行评级。调升后建行评级在国内商业银行中总体上处于最高水平。

近年来,三大国际评级公司都不同程度地调高了建行的信用评级:2003年10月,穆迪将建行的长期信用评级由Baa1调高到A2,短期信用评级由P2调升至P1;2004年4月,惠誉将建行的个体评级由E调高至D/E;2004年7月,标准普尔将建行的长期外币信用评级由BB+调高至BBB-,短期外币信用评级由B调高到A-3。

建设银行公开上市前后,国际信用评级再次得以调升。2005年9月28日,标准普尔将建行长期外币评级由BBB-调升至BBB+,短期评级由A-3调升至A-2,同时将基本实力评级由D+调升至C,评级展望为稳定。

11月21日,惠誉首次给予建行A-的长期外币评级,评级展望为稳定,短期外币评级为F2,支持评级为1,同时将建行的个体评级从D/E上调至D。

11月23日,穆迪将建行的银行财务实力评级从E+调升为D-,A2的长期信用评级及P-1 的短期信用评级则不受影响,评级展望为稳定。

据业内人士分析,国际评级机构调高建设银行信用评级时都主要考虑到政府大力支持、资产质量改善、资本实力增强、管理改革有效等因素。建设银行股份制改革已初见成效,特别是在香港的成功上市,有力地推动了该行信用评级的调高。围绕建成现代商业银行的战略目标,建设银行全力推进股份制改革工作,通过重组管理架构、加强问责制度等措施,提高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能力。通过深化人事与激励约束机制改革,推行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预算管理办法等改革措施,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有效地改善了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同时,制定了全行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信息披露的内容、质量持续改进,透明度不断提高。

此次对建行评级的一致调升,反映了国际评级机构对建行重组改制成效,尤其是财务状况改善、资产质量提高和资本实力增强的普遍认可;反映了建行在风险管理、审计、信息技术、公司治理和透明度等诸多方面的改善。同时评级机构还认为,政府对建行的支持不会改变;上市将使建行面临更严格的市场监管,有利于建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战略投资者的引入将促进建行的经营管理进一步提升。穆迪预期,“建设银行通过在中国高速增长的银行市场上实现良性增长来维持其领先优势。在进行首次公开招股上市后,由于该行已经是一家上市公司,因此预期其运作会变得更加透明,并会接受公众的监督。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也应该会因此而逐步改善。此外,长远而言,该行引进美国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也可能有助于提高其经营水平。”

另一方面,建行的评级调升也受到了评级机构对政府信用评级上限的影响。一般而言,对银行的评级不会超过国家的主权评级上限。目前,标准普尔对我国主权外币长期评级为A-,穆迪对我国主权外币长期评级为A2,惠誉对我国主权外币长期评级为A。由于受意识形态等种种原因的影响,评级机构给予我国的主权评级上限目前仍比较低,某些评级机构过去甚至把中国银行业视为全球中风险最高的银行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银行业的评级上升空间,我国商业银行的评级尚未完全得到客观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