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
瞬间·focus 假日,镜头
读图时代你在做什么,Iphone7 Plus摄像头成为卖点可以说是一个证明,十六方格组图是否将要出世?朋友圈转帖文章再好,稍长点都会提醒阅读时间,还得加一句文章内容很长值得读。中秋国庆朋友圈分享,细闻蔷薇,编辑准备让个性合并,形成一张新图,看看是否能读出文字、图片背后那个你我他?
街头长櫈。走累了坐下歇歇,搬来櫈子的人,走了,坐在这里的人,有的只是过客,每天坐在这里的,要坐一生。
10月3日早上去大理古城买菜,随机拍摄。——公孙(云南大理分行)
Pittsburgh,10月5日开车来到WHOLFOOD MARKET采购,结账时,看着前面美国大叔满框的食品,突然想起要给自己留下这2周生活中最常来的地方的影像资料,拿出手机按下了快门。在美期间我到超市使用手机基本是为了查阅单词。美国中午的超市大多数是中老年人的市场,每位购物车里装满了各类吃的,饼干、冰激凌准少不了。——桐彤
每天习作,假日里依旧。拿起相机避开人群来到一片草地,在这里找到了同趣人,他们自由地在草地里的扑捉和飞翔。10月5日,“体彩杯”2016年中国?绍兴铁人三项(跑步、游泳、骑自行车)公开赛终究还是被镜头牵引过去,来自国内外的共80多名“铁人”参加比赛。 ——郑学军(浙江绍兴分行)
今又重阳,假期的最后两天回到了这座已阔别五年的城市。珞珈外,穿江而过的地铁、集结人气的新商圈见证着“武汉,每天不一样”的城市韵律;珞珈内,连绵的桂香、秋日偶开的樱花打底着校园里稳定的风景,为“万物生长”提供着土壤……珞珈,从来不缺少大学记忆的发酵;江城,从来不缺少“惟楚有材”的自信。清晨,来自江边的汽笛声提醒我即将告别这里……——肖曼(泰达宏利基金公司)
立达苑 · 俞可
不学诗,无以言
“一个男人要走多少路才能真正称作是一个男人/一只白鸽要飞跃多少宽的海面才能在沙滩上栖息/炮弹要乱飞多少时间才能永远被严禁/一座山要伫立多少纪元才能被冲进海洋/一些人要生存多少年代才能获得自由/一个人要回眸多少回才能假装视而不见/一个人要举头多少次头才能望见天空/一个人要长多少耳朵才能听见人们哭泣,到底要牺牲多少条生命才能明白太多人已死亡……”
莫非屈原《天问》转世重生?
不。这是一首美国民谣,叫做《答案在风中飘》。对此曲的知晓源自德国导师的青春情结。导师那代知识分子的青春全然浸润于民权与反战的运动浪潮。而那场运动以及那个时代的一个标志性符号便是鲍勃·迪伦,《答案在风中飘》的唱作人。1963年8月28日,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前,当马丁·路德·金发表《我有一个梦想》之际,迪伦为几十万示威民众放声高歌。首次公开这篇传世之作,迪伦年仅21岁,明尼苏达大学肄业生。今年10月13日,因其“秉承伟大的美国诗歌传统而创造崭新的诗意表达”,75岁的迪伦荣膺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在世人眼中,迪伦是音乐人。其唱片总销量已逾1亿,在《滚石》“史上最伟大100名词作者”榜单上名列第一,包揽流行音乐各大奖项,如1991年格莱美终身成就奖、2000年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2001年金球最佳原创歌曲奖、2008年普利策特别荣誉奖。
诺贝尔文学奖,颁给文学还是音乐?
20年前,当迪伦首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时,美国诗坛怪杰艾伦·金斯堡就在推荐信中写道:迪伦的“作品帮助我们恢复了音乐与诗歌之间的重要关联。”迪伦也把自己定位于“行吟诗人”。此番,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常任秘书萨拉·达尼乌斯说尊迪伦为“英语文学传统中的伟大诗人”。他的回忆录《编年史》于2005年出版。《华盛顿邮报》评论道:“一本历时三年在手动打字机上敲出来的回忆录,最终证明该作者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大师,一位引人注目的文化观察家,和一位荡着秋千的诗人。我们早就知道迪伦善于创作,却没想到,这位在摇滚江湖叱咤风云半个世纪的艺人竟然可以用如此热情、怜悯和深邃的眼光回顾往昔岁月。”
迪伦的歌词是一种隐喻,犹如寓言诗,代表着一种离经叛道的美学风格。他把一首首民谣变作一篇篇撼天动地的民权与反战宣言。
三流歌手,二流演奏家,一流作曲人,绝代诗人。有人如是形容迪伦。恰如其分。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人,天生就是诗人,且唱着儿歌长大。力求琅琅上口的开蒙教材不啻为童诗汇编,而诗歌无疑充当人类成长的摇篮曲。中华自古便有“诗教”传统。当然,这只是“诗教”的狭义理解。广义的“诗教”指的是以诗来教化民众及治国理政,即《诗大序》所说的“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莫近于诗”。诗教甚而可决定一国之民风与国力。孔子认为,“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就是说,吟诗可以抒发胸臆,审视世相,和谐社会,发泄悲愤。简而言之,诗歌是一种载体。然而,社会毕竟不可能倒回孔子时代。当代人不需要以诗来实现兴观群怨,但诗歌仍可作为一种绝佳的教育载体。通过韵律与意境,诗歌引领孩子修补灵魂,回归本性,完善人格。
时下的学校教育却远离诗歌,学生对诗歌隔膜已久。原因无外乎考试指挥棒效应。不考便可不教不学,这就是应试教育的逻辑。高考作文严禁写成诗歌,或许出于作为内心呼声的诗歌必然遭遇评分规范化的困境。学校教育难以作为之时,便是家庭教育大有作为之机。当今父母,与其为孩子重金购置钢琴,不如为孩子诵读诗歌。尤其唐诗,鲁迅“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
早已载入史册的迪伦无需诺贝尔文学奖的点石成金之举,反而诺贝尔文学奖更需要诗情的迪伦及其诗化的民谣,以便让人类生活成为诗意的栖居。以诗作舟,这样的教育可净化、滋养、陶冶一颗颗稚嫩的心灵,把整整一代人带到缤纷的远方。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诗,无以成人;不学诗,人生的答案将永远在风中飘。
草垛 · 金钱草
高考是个技术活
闺女出生那年,正赶上高校扩建扩招,俺家门前的两所院校,都从银行拿到了大笔贷款,一栋栋教学楼拔地而起,俺的一位做工程监理的朋友,就是趁着这股东风混进了大学基建科。俺那个高兴啊,照这趋势,闺女长大还用高考吗,大学还不到处抢学生?
俺只说对了一半,现在果然有学校抢学生了,越是落榜生,收到录取通知书越多,有些院校就像银行拉存款一样,强行给教师摊派招生任务。那个以开除患病女教师一夜成名的文博学院院长,就是站在敞篷车上,拿着大喇叭满大街招生,大学门槛都降到尘埃里了。现在一提“天子骄子”,会抽烟的马上想到川渝香烟,不会抽烟的立即会追思成吉思汗,没人会跟大学生挂上号,大学生卖肉早就不是新闻了,非得强调是北大学生卖肉才有人理会。
如今闺女上了高三,大学不仅要考,而且成了一场全民竞技运动,大多数孩子经过高中三年魔鬼操练后,都要步入竞技场,角逐为数不多的几个名校。三十年前,说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过了分数线就叫金榜题名,哪个学校大学生都是天子骄子,用人单位抢着要。现在,没考上211、985,就是高考失利,就意味着就业无门。每年六、七百万毕业生跟通货膨胀一样,钱毛了,老百姓就认真金白银,大学毛了,用人单位就认几个名校,稍微热门点的行业都非211、985不取,明显把孩子往一条路上赶。
记得冯唐说过,他把妇科博士读下来,屁股都坐黑了,俺还哈哈大笑,俺觉得以现在孩子的坐功,不仅可以坐黑,还可坐方、坐硬,坐出老茧来。闺女每天早晨5:50起床,6:40进教室,除课间和午休,一直要坐到晚上10点钟,这要去寺院打坐,90%高中生都会成为高僧。最令俺奇怪的是学校认为体育锻炼会让孩子情绪浮躁,不仅不组织早操、课间操,连课间活动也不提倡,男孩子打个篮球都跟做贼一样,至于体能素质就看个人造化了。难怪天津一高校在新生体能测试前,要签“生死状”,谁接收这么一帮文弱书生心里不发毛?
俺闭着眼睛都能想象出“衡水”神话和“毛坦厂”神话是怎么创造的,虽然闺女中学没那么变态,但老师整天挂在嘴上的也是“只要没学死,就往死里学!”学校称得上娱乐项目的就是不定时邀请清华、北大学长们回来给大家洗脑。有位清华学长说,考试也是个技术活,熟能生巧,他高三一年做了300套数学题,把市面上能见到的题都刷了一遍,进考场时,半个小时就出来了。听得同学们热血沸腾,回来后就凉了半截,每天被老师狂轰乱炸,哪有功夫额外刷题?
最让人愤愤不平的是,同样是高考,各个地方录取分数却差别很大,像俺们这种高考大省,孩子们往死里学的结果是水涨船高,分数线都顶到天上了,可名校名额不变,这无疑于同室操戈、自相残杀。这给头脑灵光的家长提供了操作机会,有段时间,俺们这里高考移民盛行,有家私立学校专门组织学生到新疆插班,不少与名校无缘的孩子都梦想成真,后来这家学校被查处了,高考移民才告一段落。
真正考验家长运作水平的是自主招生政策的出台,运作成功了,凭空加上几十分,蒋方舟不就是这样进的清华吗?就是运作失败了,也没啥损失。各种学科竞赛、冬令营、夏令营及自荐材料、发表文章,孩子哪有空操刀,多半是家长在幕后运作。这倒真是个技术活,俺看到比较成功的案例是一朋友剑走偏锋,在100米短跑上做文章,成功加了20分,把儿子送进了刘欢那个学校。俺每年都会接几档子生意,代写自荐材料、修改新概念大赛文章,更有家长直接要求俺找人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文章,有次一家长等不及,要求给他几篇未公开发表文章,他自己运作。没写过字的人没感受,写出的字都跟自己孩子一样,为成人之美,俺只好把孩子过继给他了。
当然啦,最考验家长技术的还是最后一关:报志愿,这一关往往撂倒很多高分孩子,技术不过硬,运作不成功,不仅影响孩子前程,还能引起民愤,闺女班前不久来了个682分复读生,全班同学都拍案而起:“这二货是来抢我们饭碗吗?”
四百击 · 毛尖
女总统
川普和希拉里的决战,走到最后的撕裂阶段,政治的残酷显示出强大的娱乐性,一次又一次的爆料一场接一场的辩论,跟美剧的节奏一模一样,或者说,总统大选解释了美剧为什么在全球收获这么多观众。
政治我不懂,希拉里和川普身上都没有任何希望之光,不过看最近新出炉的美剧,让人感觉希拉里是赢定了,说白了,美剧就是美国最牛逼的媒体。这些年,CNN错过,纽约时报错过,但是美剧从来没错过。《24小时》中,丹尼斯·海斯伯特扮演的美国黑人总统,毫无疑问为后来奥巴马的胜出作了预告,丹尼斯本人就承认,奥巴马大选期间,他在街上溜达在餐厅吃饭,虽然距离他本人在银幕上担纲总统已经时隔七年,但朴实的美国老百姓还会走过来对他说:“我想给你投票!”
而新世纪以来的美剧,都在为希拉里的当选铺路。最近二十年,银幕上的男人致力于搞基,女人则越来越强悍,2005年的《白宫女总统》带出了一帮武则天,《24小时》平均速率两集一换的美国总统终于在2009年迎来了女总统泰勒,然后有2012年的《女副总统》,2014的《女国务卿》,而今年新季《纸牌屋》,克莱尔干掉丈夫入主白宫的呼声已经铺天盖地,至于《权力的游戏》中的女王一族,更是成了全世界观众的偶像,瑟曦坏事干尽,但是她登上铁王座的时候,我们依然被她的强悍征服,催眠般送上祝福。
回头细看,这几年白宫级女干部的大批崛起,有一个至关重要的转变是,她们不仅摆脱了厨房卧室的“女性原罪”,不用在“儿子家长会”和“国事民生大会”之间心神不宁,不会在“床笫欠奉”和“办公室性别”之间纠结,女性的屏幕形象已经进化到,她们不必再刻意去掩饰或中性化自己的身体,她们甚至可以带着蓬勃的身体进入曾经被男性垄断的疆场,就像2016年最受观众追捧的龙母丹妮莉丝,她金发全裸地进入政治领域逐鹿世界,而到今年《权力的游戏》第六季结束,没有人再会认为她是政治花瓶,天南地北,她和瑟曦一起横扫世界。如此,最新开场的美剧,无论是《热点推手》还是《定罪》,都是干练美人统帅三军,观众一点都不觉得这有什么新鲜。舞台中央的女将,就像英剧《堕落》中的女主,一个伦敦高级警司,性别完全没有成为她工作的障碍,她对手下说,不要使用“无辜”这种形容词,因为这会助长“媒体把女人分成处女和荡妇”,而她把一个帅气男警调入自己团队,影像表现也极为晴朗,春宵共度,阅后即删,一派蜂王作风。
这一切,就是希拉里入主白宫的铺垫。当群众对影像女总统习以为常时,希拉里和白宫之间,就是两个星期的路程。当然,等到希拉里成功入住,接下来的美剧任务就会是老男人重新回归,类似《西部世界》中,安东尼·霍普金斯为首的人类和蕾切尔·伍德一样苏醒了的机器人之间,必有一场世界大战,最后,霍普金斯大概会赢一手吧。